您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综合新闻 > 文博新闻

千年重阳树下的文化遗产守护者

发布时间:2014-09-28    来源:湖北革命博物馆      

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,地处古云梦泽,钟灵毓秀。

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,英雄豪杰云集,遗存丰富。

这里就是湖北省监利县,一个地处长江中下游,位于江汉平原南端的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城市。

在这里,有这样一个人,地道的农民,普通的村医,非文博工作者,却几十年来呕心沥血,收藏、保护、传承、研究这片土地的文化遗产,是一位虔诚的“民间文化大使”,乡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人。

他,名叫赖晓平,51岁,湖北省监利县拓木乡赖桥村中心卫生室医生。

仲夏时节,阳光明媚,我们慕名走进赖桥村,寻访这位文化名人。

这是典型的荆南水乡,万亩良田,绿色画卷,风光旖旎。一条叫赤湖河的古老小河,千回百转,从村头缓缓流淌而过,素有铜丝弯铁丝弯之称。一座石桥横贯两岸。桥头生长着一棵逾千年的古老而神奇的大树——重阳树,历经沧桑岁月,却依然枝繁叶茂,郁郁葱葱。

赖晓平的家就在这棵大树二十米开外的地方。这是一栋两层楼房,错落有致,干净整齐。一楼卫生室,二楼为收藏室。走进二楼,犹如走进一座琳琅满目的博物 馆,从原始社会的石斧石锛,到夏商周的彝鼎圭璋;从汉唐玉器三彩,到宋明的瓷器陶罐;从清代的书法字画、古籍善本、科考试卷,到民国的香囊刺绣、田赋凭 据,近代的红色文物,种类繁多,林林总总,形形色色,让人眼花缭乱、目不暇接。

一位乡村医生,是什么原因让他迷上了这份爱好,并且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?赖晓平用他浓重的乡音给我们讲述了他的故事。

大声疾呼环境保护

监南有一条古老的小河叫铜丝弯铁丝弯,这条河千回百转,从赖桥村涓涓流淌而过。铜丝弯铁丝弯夹岸尽是奇花异木,千百年来自生自灭,很少有人关注它的生死 存亡。赖晓平业余时间开始关注这些珍贵的树木。他向乡邻宣传,保护这些树木,就是保护环境,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。他呼吁勿剪勿伐,勿败勿拔。终于他的 呼吁得到了众人的响应,也得到了大家的支持。如今监利许多濒临灭绝的植物,仍在赖桥村的土地上蓬勃生长。

偶然中走上文物收藏之路

1994年,监利县遇特大暴雨,造成赖桥村头重阳树护坡严重塌方,当地村民立即组织抢修。在施工过程中出土了宋代钱币、陶俑、元明陶瓷残片及明朝碑石等 文物,赖晓平敏锐的感觉到这些宝贝不简单,应是历史遗存。于是,他小心翼翼地清理干净并保存下来,通过大量查阅历史文献资料,请教省市县有关文博专家,终 于摸清了这些文物的来龙去脉。在此过程中,赖晓平意识到自己生活的这个古老村庄,必定有许多尚未人知的故事,需要有人去揭开被岁月尘封的历史。于是,他逐 渐对文物产生了浓厚兴趣,开始全心关注历史文物。

监利具有悠久的历史。自明清以降,柘木乡以燕子口、赖桥为中心,多有进士举人秀才,文化积淀非常深厚,散落于民间的历史文物不可胜数。赖晓平怀着一份沉重的历史责任感,苦心搜求,足履所至,几乎遍及乡村每一个角落。赖晓平日积月累,收藏日臻繁富。

湖北日报、荆州日报、监利报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,许多人慕名而来,相识的不相识的,赖晓平总是一视同仁,热情接待,大开方便之门,让来者一饱眼福。他说 收藏文物的目的,不是为了发财赚钱,不是为了沽名钓誉,而是为了向世人宣传传统文化,宣传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。他向国家图书馆、湖南省博物馆、荆州博物 馆、监利博物馆等单位,无偿捐赠了大量文物,分文未取。还有许多大学、文博机构等向他求借文物,留下了众多借条,有的数年都未还。别人收藏是为淘金,他收 藏是掏情。

他还有一个心愿,等县里的新博物馆盖好后,他无偿捐赠所有的藏品。

“不务正业”,呕心沥血保护文物

赖晓平医术高超,曾有数篇医学论文发表于国家级专业杂志,但他却“不务正业”,倾注心血参与乡土文物保护。

2006年,随(州)岳(阳)高速公路划线勘定,施工方委托荆州市、监利县考古人员对荆州段沿线地下文物进行勘探,赖晓平被聘请为专家之一,协助考古队发现了陈家棚遗址,从而揭开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身世之谜。

2008年,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,赖晓平受监利县博物馆委任,对狮子山古文化遗址进行监护。在近三年中,他多次对狮子山及其周围文物分布状况进 行全面考察,捡拾到两百多件精美的石器及上百件陶器残件,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一脉相承,为研究长江中游地区古人类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佐证。

他关注古墓葬的保护。几年前,当地进行低产农田改造,在地下发现一处古墓葬群,他第一时间赶赴现场,及时阻止施工。从现场出土的瓷碗特征和墓葬风格,他 初步认定为明代墓葬。他一面向乡民宣讲《文物保护法》有关条款内容,同时立即向县博物馆报告,经市、县考古专家现场鉴定,这是明清时期规格较高的墓葬群。 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,对古墓群进行了封土保存,得到了有效保护。

整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,传承民俗文化

插秧号子《罗罗咚》是监利县农村一种非常古老的民谣,没有曲谱,没有歌词,千百年来仅靠口耳相传,外界很少有人知晓。赖晓平慧眼识珠,发现了《罗罗咚》 的价值,通过挖掘、整理,并找来村里五个会唱的老人,开始了无伴奏的演唱。这一发不可收拾,《罗罗咚》从赖桥村的重阳树下,唱到了县城、省会、北京,成为 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在他的带领下,村里会唱的人逐渐多起来。

赖晓平又在冷水港发现了一支古老的民间吹打乐,经收集整理后,现已上报有关部门,拟向国家申请非遗保护。

在此基础上,赖晓平履霜挹露,又收集整理了一大批监南土风民谣,都是濒临失传的古谣。

勤奋学习,研究成果丰硕

赖晓平白天要悬壶济世、接待患者,资料的收集、整理、研究等事宜只有在晚上进行。

20年来,他勤奋好学,一丝不苟,研究成果颇具丰硕。先后在《中国绿色时报》《湖北日报》《荆州日报》和《荆江文学》等报刊上发表100多篇文章,并出 版30余万字的专著《楚水流韵》。他的许多论述、考证、诠释等内容精辟、翔实准确,见解独具一格,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功底,反映了他几十年孜孜不倦、呕心沥 血守护乡土文化的敬业精神。

赖晓平,一位普通的乡村医生,一位民间保护环境的志愿者,一位土风民谣的整理传承人,一位文化遗产守护者,他的经历也堪称一部传奇。

在离开赖桥村时,三位素面朝天的中年妇女为我们唱了一段《罗罗咚》,音域粗犷、婉转悠扬,带着泥土的气息,歌声飘过古老的重阳树,飘过山村,飘过田野,飘向远方……(特约通讯员   吴建刚   中国文物报记者   杨逸尘)

关于革博 | 联系我们 | 参观须知 | 资料下载 | 网站统计| 馆藏查询

馆址: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红巷13号 鄂ICP备13015435号-1 鄂ICP备13015435号-2 技术支持: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